我其实还蛮怕被太多不熟悉的人关注的。

最开始我用QQ,好友逐渐多起来后我把生活分享在微信朋友圈。微信的好友多起来之后我又把目光投向了微博。再之后,我竟无处可去了——我实在很用不惯Twitter。

人总是需要一个可以自high的地方。尽管与博客的主基调可能有点不符,思前想后,我仍决定开辟这么一块自留地。

姑且作为这个版块的序吧。

赛博时期的爱情

写博客完全是网络时代的霍乱时期的爱情,只是我爱的不是某一个人,是“可能存在的理解”。我爱的是一个可能坐在凌晨两点,困顿又好奇,刷到了我的博客,并偶然发现我 footer 里隐藏的那条信息的人。

他不认识我。他甚至可能不懂我写的内容。但他看到那句话那一刻,与我在宇宙中擦肩又撞心。

我给这个世界留了一封没有收件人的信,而也许有个人会不小心捡到。

这可不就是最有趣、最可爱的事情之一吗?

博客折腾记(三)

今天给博客的中文网站换了个字体,霞鹜文楷。落霞孤鹜,真是个好名字。

web端的字体链接参考字体库

衰老

衰老似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。

这段时间越发的感觉到身体似乎已经不如从前了。尤其是最近几天,每次熬夜的时候都很明显的感觉到心脏跳得好快。

想起20年的时候,跟举哥聊为什么要读博,我说我还很年轻,还可以尝试很多种可能。恍如隔世。

读俞舟老师的经历有感

今天在小红书上刷到俞舟老师的帖子,顺带搜了一下她的个人经历。

俞舟老师的文字朴实而有力量,给了我很多关于读博的启发。她说,好的PhD student应该要自己想idea,自己找合作者,甚至自己写funding proposal。学习成功PhD的经历,让我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的狭隘的地方。我认为自己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学生思维,而没有完成向independent researcher的转变。

博客折腾记(二)

🥳今天又升级了一下博客!

  • ✅ 标签(Tags)右上角现在会显示该标签下的文章数量
  • ✅ 说说(BBS)页面支持按年份归档,浏览更方便
  • ✅ 说说支持置顶啦
  • ✅ 添加了对非gallery图片的点击放大功能

然而说是升级,其实还是瞎折腾。很多功能拍脑袋想出来,以为很酷,结果一上线就发现不好看。来来回回调样式,最后干脆打回原样,白忙活一场。

一张照片

学校的玉兰花开了,空气中弥漫着好闻的味道。开完组会从Malone出来,拍到了很好看的天空。

天空

博客折腾记

今天升级了博客的 BBS 页面。

原先只是一个 markdown 文件手动维护所有帖子,现在改成了一个独立文件夹,每条说说对应一个 .md 文件。这样不仅便于管理和扩展功能,也方便按时间顺序梳理内容。

写起来也更轻松了:我搞了一个脚本,想发说说时,只需运行 ./say.sh 就会自动新建一个 markdown 文件。但缺点也在那儿 —— 日后说说越积越多,定位某一条可能会变麻烦,可能需要考虑分页或标签系统。

现在每一条说说都支持评论啦 💬!

升级与抽离

我老婆最近沉迷跟 ChatGPT 聊天。

对我而言,GPT 是一个纯粹的工具。我用它写论文、写代码、写博客,它高效、准确、逻辑清晰。但对她来说,GPT 是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。她跟它聊天、提问。她说,GPT 是她的朋友,是她的知己。

我曾经还嘲笑她:“我每个月花 20 刀开通的 GPT Plus,结果你还在用最基础的 4o。”她却说:“现在的功能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,o1 也好,o3 也罢,advanced reasoning 我根本用不上。”

今天我一时好奇,也试了试 4o,出乎意料地被它打动了。语言生动、回应自然,甚至带着一点情绪的温度。它不像 o1 那样一板一眼、条理分明却疏离冰冷。o1 总让人清晰地意识到“这是个机器人”,而 4o 的回答却有那么一瞬间,让人觉得它真的“在听你说话”。

忽然就明白了她为什么喜欢这种陪伴。

人类或许也是这样——当我们具备了越来越强大的推理能力,越来越高级的工具思维时,属于“人”的那部分,温柔、感性、共情、耐心……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被削弱了。

我问4o如何看待这种差异,它回答:

我们以为自己在“升级”,其实可能在“抽离”。

再见Minneapolis

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?

再见啦,明尼阿波利斯。